【二樓大雄寶殿供像】


二樓大殿正面門額上題有「大雄寶殿」四字,殿內供像主題以佛菩薩像為主,不設佛龕,僅置供桌,共分五部份供桌群,每群各有上下供桌。

大雄寶殿內,最原始供像僅是三部份供桌,中央桌供三寶佛,西桌供觀世音菩薩像,東桌供地藏菩薩像。而約在民國74 年時,第一任區長林阿九老先生,當時年已逾九十歲,位在陽明山的老家中,長年供奉著兩尊孚佑帝君呂祖,早晚上香禮拜,由於年事已高。因生平與省城隍廟因緣較深,遂送來兩尊大小不一但姿勢相同的呂祖坐像,外加劍印二將軍共同進廟。四尊供像送來後,供於二樓西側供桌之上,廟方以主尊供像尺寸太小,開光典禮時,遂再加塑一尊坐姿同形,尺度加高的呂祖像作為主尊。而於民國九十一年,廟方又新塑劍、印二將軍,以取代舊有破損的二侍神像。這是二樓奉祀佛像中,唯一非佛教像者,便是供於最西側供桌上。

而當西側的孚佑帝君呂洞賓像供上之後,為取大雄寶殿內兩側的平衡,遂在東側再置供桌,供奉關聖帝君。因此如今的大雄寶殿,便形成一字排開,五桌並列的格局。以下先述此五供桌上的諸尊供像。


大雄寶殿主尊釋迦摩尼佛


一、中央上供桌供像


1. 釋迦牟尼佛

正中主尊供像釋迦牟尼佛,為石質雕像。釋迦牟尼佛為佛教教主,兩千五百年前誕生於印度。此尊佛像端身正坐於供桌正中蓮臺上,坐姿挺拔。佛頭頂肉髻高高突起,五官端正圓滿,兩眼下垂,兩耳及肩。佛身著覆蓋兩肩袍服,胸部敞開,有卍字文。佛右手上舉及肩,作施無畏印,左手置腹前作定印,雙足結跏趺坐。佛身後圓形投光雙圈,外罩火燄紋身光背,全像表現智慧光明,圓滿端莊,威儀具足。

2. 三寶佛像

正中高大的釋迦牟尼佛坐像之前,又供奉著形像高度較小的三尊坐佛,為東方藥師琉璃光佛、中間釋迦牟尼佛、西方阿彌陀佛,合稱三寶佛。三尊佛像一式坐姿、手式與服飾,均頂有青粓色螺狀髮文,披蓋兩肩的袍服,敞前胸,兩手交疊在腹前共作法界定印,並有持物。其中阿彌陀佛雙手持蓮臺,釋迦佛手上持寶珠,藥師佛手托寶塔,此與後方的主尊,稍有差異。


大雄寶殿三寶佛像

3. 彌勒佛

上供桌前為長形中供桌,略低於上供桌,但橫幅較長,中供白石雕刻的彌勒佛坐像,左右兩側置瓶花。彌勒佛光頭無髮,大耳貼肩,顏面是張口露齒現笑容,身軀矮短以袒胸鼓腹露乳為姿。


大雄寶殿中供桌上的彌勒佛像

4. 韋馱尊者與伽藍尊者

中供桌兩側右立像韋馱尊者,面色淡紅,頭戴戰盔,身穿甲冑,手持鐧,姿勢俊秀威武。左立像伽藍尊者,頭戴圓形帽,臉若紅棗,長鬚及至胸腹,手持大刀作武將打扮,有傳統關雲長的架式。此二尊護法尊者,神像不大,但十分精緻。中供桌之前的下供桌,呈正方形正中另一小形彌勒佛像,前置香爐供具,左右有鐘罄、木魚等法器。


伽藍尊者
韋馱尊者


二、西側供桌供像


1. 內側「觀音菩薩」坐像

內側組供桌分上下供桌,上供桌供觀音菩薩像為主尊,觀音頂梳高髮髻,髻上飾化佛冠,髻頂披巾帽,胸前飾瓔珞,兩肩披掛漢式服,袍服寬鬆,兩袖寬闊,觀音右手上舉,持念珠,左手持經卷,雙腿結跏跌坐於大蓮花座上。

主尊觀音前上供有木刻跏跌坐觀音,背後頭光、身光均為透雕,全身坐姿莊嚴,雙手結定印,表現了禪定與智慧。此坐姿觀音兩旁,左為青花瓷塑作半跏觀音法像。右為立姿觀音,左手拿淨瓶,右手持念珠,姿態自在。

觀音菩薩,為觀世音菩薩的簡稱,梵名阿縛盧布枳低濕伐(Avalakitesvara),是佛教兼跨顯、密兩系的菩薩,其中密教儀軌繁多,顯教的系統則歸納之,有三大系統,即一是依無量壽經、阿彌陀經、觀無量壽經(合稱淨土三經)等所述的西方淨土思想之系統者。二為依妙法蓮華經(簡稱法華經)系統者。三為依大方廣佛華嚴經(簡稱華嚴經)系統者。本像較頃向屬於法華經系統者,觀音三十三應化身,循聲救苦,隨機施渡。


內側主尊觀音供像
主尊觀音供像前木雕觀音佛像

2. 外側「孚佑帝君」神像

外側組供桌分上下供桌。上供桌正中供奉呂祖,頭戴道帽,身披道服,面容端莊,臉色紅潤,人中以下五絡鬚,右手持拂塵,左手撫膝,袍服覆蓋雙腿,具文官的氣質及道士的威儀。此呂祖的中、小身法像,原是供奉於民間,民國七十四年因故轉供奉至此,原像兩旁尚供有持印侍童及持劍侍童。持印侍童接近文官打扮,手捧寶印。持劍侍童甲胃及身,腰間配劍,面色青綠,是武官形像。劍童印童,原是泥塑,因部分有損毀,遂於民國九十一年另新雕劍、印二童,稱「劍、印二將軍」。又因供桌較大,廟方遂將呂祖,依原像加大尺寸,重塑一組金身,原印童劍童,藏諸於櫃,新塑侍神與呂祖大中小三尊金身計五尊,同供於供桌上。呂洞賓是唐代道教八仙之一,與漢鍾離、張果老、曹國舅、韓湘子、李鐵拐、藍采和、何仙姑等合稱之。呂洞賓自小聰明過人,日記萬言,過目成誦,出口成章,長大後「身長八尺二寸,喜頂華陽巾,衣黃欄衫,系一皂鞗,狀類張子房,二十不娶。」禪宗馬祖道一大師見到就說「此兒骨相不凡, 自市風塵物處。他時遇盧則居,見鐘則扣,留心記取。」唐寶曆元年(825 年)中了進士,為官一段時間,不久因厭官場生活,棄官入道,隱居山林, 一次游長安酒肆,遇見正陽真人鍾離權,經過「十試」,鍾離權「授以金丹之道,因得道法」 ,終於成仙。一般說法,呂洞賓在五月廿日在江南四大名樓中的黃鶴樓得道飛昇'洞賓得道升仙後,人皆不知所往。呂洞賓嘗稱「人若能忠於國,孝友於家,信於交友,仁於待下,不慢自心,不欺暗室,以方便濟物,以陰鷺格天,人愛之,鬼神敬之,即此一念,己於吾同,雖不見吾,猶見吾也。」宋代道教學者曾慥編《集仙傳》,稱唐與五代成道之士中「獨純陽子呂公顯力廣大」。據《宋史-陳搏傳》載:呂曾「數來搏齋中」、「百餘歲而童顏,步履輕疾,頃刻數百里,世以為神仙」。一般普遍稱「玉清內相金闕選仙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興行妙道天尊」。


大雄寶殿內呂仙祖神尊及供桌上的劍童印童


三、東側上供桌供像


1. 內側「地藏王菩薩」像

東側內側上供桌主尊供像地藏菩薩頭帶毘盧冠,冠上鑲紅色珠寶,五官端莊,兩耳厚重,身披三層袍服,底層白服,中層為金色鑲邊交領袍服,外層為方型袈娑百納衣,左胸掛鉤,雙腿結跏跌坐於束腰仰蓮寶座上。此主尊地藏之前方,尚有一尊小型的木刻地藏尊像,頸後懸光輪,有火焰文,右手持錫杖, 左手托摩尼寶珠。

地藏,梵名乞叉底槃沙(Ksiti-garbha),依大集大乘地藏十輪經曰「安忍不動,猶如大地。靜慮深密,猶如秘藏。」故稱地藏。地藏菩薩在忉利天蒙釋迦佛的囑付,於釋尊涅槃後,至彌勒菩薩成佛之間的無佛時代,發願來娑婆世界教化六道眾生,且自誓渡盡六道眾生方成佛。因有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的願心誓言,故每逢超渡祖先時,必請出地藏菩薩。


大雄寶殿內地藏王菩薩像

2. 外側「關聖帝君」像

東側外側上供桌主尊供像為關聖帝君,頭頂圓帽,面色紅潤,形如紅案,劍眉軒昂,黑色長鬚及腰,肩披甲胃,腰束硬質綬帶,手握春秋經,身坐於高廣扶手椅之上。

關公,原名關羽,字雲長,三國時代的武將,與劉備、張飛在桃源結拜為兄弟,為人忠勇信義,統率大軍,轉戰南北,助劉備完成抗曹大業,卒後被封為漢亭侯,後被遵稱為「關聖帝君」。又具佛教文獻所載,關羽死後,曾接受佛法教化,皈依隋代智顗大師,發願守護伽藍信眾,因此在佛寺門前站的伽藍護法尊者,便是關羽。

關公身前兩側,立著周倉與關平,一位于握環頭七星大刀,黑臉圓睛,虯髯外張,神情威武。一位右手舉寶印,面相溫和,冠服華麗,有文官氣質。


大雄寶殿內關聖帝君像